

时代“新”“枫” | 一位银发调解员的柔情坚守
来源:新乡市妇联时间 :2025-04-27
在辉县市综治中心,总能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穿梭于调解室之间。她叫王晓凤,64岁的年纪本该含饴弄孙,却选择在调解一线续写人生华章。自2024年加入"山楂红"调解室以来,这位头发花白的"知心奶奶"用9个月时间书写出令人惊叹的调解答卷——调解成功率达46%,累计调解矛盾150余起,让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拾温情。
王晓凤经常说:“调解是我非常热爱和喜欢的一份工作,能为当事人排忧解难我非常开心。”她2013年在辉县市邮政银行退休后,在辉县市人民法院做了4年陪审员,之后又在辉县市法院做了6年调解员,2024年8月通过辉县市妇联婚姻家事调解员招聘,加入了辉县市综治中心“山楂红”调解室,成为一名专职调解员。
![]() |
贴心沟通,把来访的群众当“亲人”
王晓凤把来访群众当“家人”,自己做贴心好姐妹。她经常说:换位思考,我能感受到群众的苦与乐、忧和愁,成为“一家人”,我们就不忍将他们的合理诉求置之不理,将他们的困难问题踢来踢去。
2025年元月的一天下午,“山楂红”调解室走进一位头发凌乱中年女性,王晓凤看她两眼通红,赶忙递过一杯热水,女子泪流满面,便倾诉了一下午。原来,该女士姓张,早年省吃俭用支持丈夫王某完成研究生学业,毕业后丈夫在外地工作,但工资长期不上交,近些年丈夫脾气暴戾,因家庭琐事时有打骂行为发生,2024年9月两人分居,现张女士要求与丈夫离婚。针对这一情况,调解员王晓凤与王某通过联系了解到,王某虽在外地工作,但没有婚外情,两口虽有争吵打骂,但王某不善言语表达,是个“老实人”,夫妻双方还有感情基础,有调解的余地。本着和好的原则,王晓凤在批评教育的同时,跟王某摆事实讲道理,终于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并现场达成了和解协议。在后续的随访中了解到,两人现在生活和谐,一个即将破裂的家庭在王晓凤的倾心调解下得到挽救,和好如初。
细心做事,把群众的难事当“家事”
王晓凤把群众的事当“家事”,解民生之困。牢固树立“群众利益无小事”的理念,综合运用法律、政策、教育、调解、疏导等办法,把老百姓的事儿“办满意”、“办漂亮”。
![]() |
2025年元月,一位坐着轮椅的80多岁的老人来到了市综治中心,起诉大儿子不赡养自己和老伴。王晓凤接手该案件后,像对待自己老人一样对待老先生,通过沟通了解到老人有两个儿子,平时老人与二儿子生活在一起,但二儿子近期身体不好,无法照顾老人,大儿子认为老人对二儿子偏心,二儿子照顾老人天经地义。老先生一气之下将大儿子起诉至法院,法院判决半年后,大儿子仍不履行赡养义务。王晓凤多次与大儿子拉家常做思想工作,讲羔羊跪乳和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,感叹老人艰辛地带他们带大,应该理解老人非常的不容易!大儿子被王晓凤的诚意感动了,终于和老人达成和解,第二天就将老人接到自己家中,一桩困扰大半年的赡养案得到化解,86岁的老先生终于可以颐养天年。
耐心思考,把群众的麻烦当“责任”
作为综治中心的专职调解员,肩负着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,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社会重任。王晓凤始终坚持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、耐心疏导化解,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。
2018年,陈女士因生意往来借给李先生16万余元。后经多次催讨,李先生迟迟未履行偿还义务。陈女士遂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,在征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后,辉县市人民法院将案件分流至市综治中心,交由“山楂红”调解室王晓凤进行调解。经查,李先生在当地购置有复式住宅及商务车辆等资产,并在市区为其子女购置有房产,完全有偿还能力。针对此债务问题,她将李先生不履行还款义务可能会被列入失信人员,影响孩子就业的利害关系进行深入分析。经王老师多次调解,双方终于在还款额度上达成协议,李先生每月还款3000元,直至还清所欠款项。这样一桩历时八年的债务纠纷,终于画上了句号。
人民调解无小事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作为基层矛盾纠纷的“解铃人”,王晓凤怀着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热爱,全身心投入到调解工作中,让居民间的“冰块”融化,把邻里间的“疙瘩”解开,用责任与爱心调解每一个纠纷,将一桩桩群众急难愁盼的糟心事,变成一件件服务群众的暖心事。
自“山楂红”调解室进驻市综治中心以来,王晓凤每天不厌其烦地接待各类不同的当事人,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纠纷,9个月事件共记录《调解日志》 150余篇,调解成功案件70余件,成功率达46%,王晓凤出色的调解工作业绩赢得了许多当事人的好评,“山楂红”调解室荣获2024年优秀调解组织,收到当事人送来锦旗3面,王晓凤荣获2024年度全市优秀人民调解员。
在调解日志里,王晓凤记录着这样的感悟:“调解不是简单的和稀泥,而是要在法理与人情间寻找最佳平衡点。”正是秉持这种理念,她成功化解多起棘手案件。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王晓凤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:调解桌上没有输赢,只有百姓心中的那杆公平秤。